“歌好聽,詞給力!”“這是我們自己的音樂,爽翻,巴適的板!”這首備受網友好評的歌曲就是在央視《中國好歌曲》節目中亮相的四川話說唱—《明天不上班》。
除了“四川麻辣味”的《明天不上班》,“青島海鮮味”的《挖蛤蜊》和“羊肉泡饃味”的《今天我瘋了》也令評委、網友聽后大呼過癮。原被定性為“小眾”的
方言歌曲受到全國聽眾熱捧,這一現象著實引人思考。
勾起故鄉情
“一聽你這布魯斯,羊肉泡饃味迎面而來。” 著名音樂人劉歡的一句點評,火了西安大叔老錢和他的《今天我瘋了》。在劉歡看來,這首“陜味布魯斯”活脫脫地唱出了一個大陜西。
西安歌手老錢演唱《今天我瘋了》
正如中國社會語言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唐正大所說,
方言歌曲是與當地
方言、民俗、文化生活綁定的歌唱形式,凸顯著地域特色,攜帶著豐富的地域信息。
留學美國的青島姑娘王彥文第一次聽到《挖蛤蜊》時就備感親切:“吃蛤蜊、喝啤酒是我們青島人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事情。”小時候,她常提著桶、光著腳,蹲在海邊耙沙,因為蛤蜊大都藏在泥沙里。“跟歌中唱的一樣‘蛤蜊和海虹是伙計們子,沒事就在沙里玩泥巴’。”王彥文笑著回憶道。《挖蛤蜊》承載著青島人的故鄉情,也贏得了外地聽眾的喜愛。“已被神曲《挖蛤蜊》洗腦,有空兒一定要去青島趕海,挖蛤蜊!”網友“草廬公子”的微博被大量點贊和轉發。
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苗笑武指出,當代人個性意識的增強刺激了
方言歌曲的創作,文化環境的開放與包容、聽眾對地域文化的理解與欣賞營造了
方言歌曲生存的土壤。正因如此,無論是“羊肉泡饃”還是“蛤蜊”,都可能為全國聽眾所喜愛。
唱出心里話
在登上《中國好歌曲》之前,《明天不上班》的微博點擊量已破百萬。“老子明天不上班爽翻/巴適的板/老子明天不上班/想咋懶我就咋懶/老子明天不上班不用見客戶裝孫子/明天不上班可以活出一點真實……”這首以四川話演唱的歌曲,吐露了廣大上班族的心聲,被譽為“減壓神曲”。“《明天不上班》道出了我‘明天竟然還要上班’的痛苦和‘想象明天不用上班’的快樂。”24歲的年輕白領穆林這樣評論道。
為什么
方言歌曲容易“走心”?苗笑武解釋道,
方言在發音、語調上符合口語習慣,寫入歌詞能營造極其濃郁的生活氣息。通俗的歌詞,新穎的旋律,加之準確的情感表達,很容易產生直抵人心的力量。這是一種語言、情感上的共鳴,與地域無關。
“爽翻,巴適的板!”現在,東北女孩李冰偏愛以《明天不上班》中的這句四川話歌詞抒發暢快的心情。隨著這首歌曲的流行,許多年輕人都會說“巴適的板”。
對此,著名音樂人潤土稱,
方言歌曲的歌詞一般都不復雜,主要的幾句副歌會反復出現,使人加深對歌詞本身的印象,并在生活中不自覺地運用。《明天不上班》就是一例。
方言歌曲的廣泛傳唱使更多的人學會說
方言,這在唐正大看來是個好現象:“走紅的
方言歌曲是‘幸運兒’,因為它們能擔負起傳承
方言、傳遞文化的使命。
方言歌曲的文化價值也是其受關注度越來越高的原因之一,我本人就是
方言歌曲的忠實擁躉。”
人們常說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”,這句話對
方言歌曲也許同樣適用,若能充分突出個性,兼顧受眾需求,承擔文化責任,“小眾所喜”也能成為“大眾所需”。
免責聲明:本站資源僅供學習參考,所有資源均來源于網絡搜索及網友提供,所有言論并不代表本站立場,本站不承擔內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一切爭議和法律責任!云南方言網[www.shunfamenchuang.com]所轉載的內容,其版權均由原作者和資料提供方所擁有,如果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您通知我們,我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,謝謝合作!
本站所有信息資源僅供學習參考,如果有轉載,請注明來源及網址!謝謝您的支持!
來源:云南方言網 www.shunfamenchuang.com